互联网新媒体发表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问题探论
张海钟
中国科学家发明纸张制造和印刷技术,主要用于发布命令、记录历史、情报交换、信件往来、著作出版。现代学术期刊制度则起源于欧洲志同道合的同行科学家召集课题讨论会后,为了摆脱交通不便,满足随时交流需要,而将学术成果结集出版(出版是指印刷机构排版印刷,不是指现当代的新闻审查),设立联络机构向共同体成员邮寄。学术共同体成员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论文和报告,随时邮寄给联络机构印刷,群发交流。经过几个世纪的变迁,就成了现代学术期刊制度体系。
现代学术期刊审稿编辑机构,既是科研管理与评价机构,也是新闻宣传与情报机构,更是政治管控与审查机构。就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而言,学术期刊不仅越来越规范化,而且越来越僵死化。为了适应著作权、发现权、发明权保护的需要,参考文献的格式已经成为部分科学家的退堂鼓,字数限制、格式僵死、文采尽失、表格繁华,自然科学的规制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其实根本不应该称为科学,应该称为学术)迁移,追求学位和职衔的学者望而生畏。
互联网已经发展几十年,新媒体已经严重冲击纸媒学术期刊,造成学术期刊先出版纸质印刷版,再快速通过中国知网等网路数据库发表。然而,人类心智的社会进化和教育水平提升,使得参与学术研究的学者呈几何级数增长,有限的纸质学术期刊编委和编辑的圈子文化、机构歧视、格式规制,导致许多博士、硕士难以发表自己的成果,学术影响力、机构知名度较小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本失去纸媒成果发布权,特别是所谓权威核心期刊更难。而出版学术著作的高昂费用更是雪上加霜。
于是,新媒体成为发表学术思想、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学术主张的有效通道。然而,包括著名科学家在内的许多专家学者探索将互联网新媒体发表的学术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认同体系,却无法冲破传统评价体系的藩篱。主要原因是纸媒学术期刊有比较严格的学术审查制度,而互联网新媒体主要审查新闻性、文字性,追求点击量、盈利率。与时俱进,解决这种矛盾是社会发展和学术进化的必然要求。建议建立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学术成果发布评价制度。
特别是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反对五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特别是新文科、新理科、新医科、新农科、新工科专业建设的今天,可以根据学术论文、学术采访、智库建议,新媒体发表后的网民点击率、正向跟贴率,再聘请同行专家数名给予学术评价,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医疗机构、政府机关给予学术业绩认同和登记奖励,按照纸媒发表对待。因为互联网也有政治管控和新闻审查,不用担心政治问题,如果发生政治问腿,则作者受到处罚。总之正如政协委员两会建议,我们不能把学术成果评价权完全授予纸媒学术期刊编辑部。
2021年3月15日